- 當前位置:網(wǎng)站首頁 >新聞中心 > 集團動態(tài) >
漲知識丨祭孔大典有什么來頭?
發(fā)布日期:2020-06-09 10:31:50 來源:孔子文旅集團
“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。”
祭孔,是華夏民族為了尊崇與懷念孔子,而主要在孔(文)廟舉行的隆重祀典,兩千多年來成為世界祭祀史、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。
而從漢平帝元始元年的“褒成宣尼公”,到清世祖順治二年的“大成至圣文宣先師”,孔子的封號隨其地位上升一加再加,祭孔儀式也愈加隆重。
曲阜,古為魯國國都,是中國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儒家學(xué)派創(chuàng)始人孔子的故鄉(xiāng),每年的祭孔活動尤以這里為盛。祭孔大典則在2006年經(jīng)國務(wù)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漢明帝以前,所有祭孔典禮都在曲阜孔廟舉行。漢明帝永平二年(公元59年),于太學(xué)及郡縣學(xué)祭祀周公、孔子。祭孔從此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政教活動,朝廷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學(xué)校中祭孔。
時代推移,至元、明、清三朝為孔子舉行國家祭奠的主要場所不再是曲阜,而改在北京孔廟。祭孔活動在明清時期達到頂峰,被稱為“國之大典”。清順治帝在京師國子監(jiān)立文廟,專門舉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。
祭孔有“公祭”和“家祭”之分。到2004年,祭孔大典由家祭改為政府公祭。但每年春秋兩祭之時,海內(nèi)外的孔子后裔仍會回到曲阜,在公祭之后舉行家祭。
自2004年以來,曲阜已進行了12次祭祀大典,這也成了當?shù)匾豁検⑹?。祭孔大典分為春、秋兩季,分別在清明節(jié)和孔子誕辰日舉行,是集樂、歌、舞、禮為一體的廟堂祭祀樂舞。多年來,孔子誕辰日在孔廟舉辦的祭孔活動皆屬于“秋祭”,直到2008年,曲阜才恢復(fù)了傳統(tǒng)的春季祭孔。
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為明故城開城儀式、孔廟開廟儀式、現(xiàn)代公祭和傳統(tǒng)祭祀四個部分。其中最重要議程之一是公祭中的三獻禮。
所謂三獻,分初獻、亞獻和終獻。主祭人要先整衣冠、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,鞠躬作揖時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,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。
除三獻禮外,每年在孔廟大成殿前被吟誦的祭文也頗受外界關(guān)注。歷屆祭文的作者均為知名學(xué)者。
例如2008年,祭文由作家金庸撰寫,形式為四字一句,半文言文的漢賦體,內(nèi)容則包括奧運、環(huán)保等當年熱議話題及有教無類、中道不倚等孔子思想精髓。2009年,祭文邀請書畫大師范曾撰寫,與以往駢體文不同,范曾的祭文以古體散文的形式表達了對孔子的追思。